中新社济南1月10日电 题:明代赵秉忠状元卷体现古代中国怎样的科考制度?
——专访青州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展陈部主任王丽媛
中新社记者 沙见龙
珍藏于山东潍坊青州博物馆的赵秉忠状元卷,是现在中国大陆唯一的殿试状元卷真迹,填补了中国宫廷档案空缺,为研究中国科举制度和明史的主要文献。作为青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份试卷在当下人气火爆,吸引海内外游客前来一睹“状元”风貌。
试卷作者赵秉忠一生履历了哪些历史事宜?状元卷是若何传承下来的?时至今日为何广受推许?克日,青州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展陈部主任王丽媛就上述问题接受中新社“器械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作为青州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之一,明代赵秉忠状元卷是海内外孤本。它从何而来?保留现状若何?
王丽媛:状元卷由赵秉忠的第十三代孙赵焕彬募捐。1983年,那时的青州文管所所长魏振圣听说青州郑母人,明代状元赵秉忠后人手里珍藏有状元卷后,先后20余次抵家中造访、做事情,最终赵焕彬将这份状元卷募捐给青州博物馆。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王以坤和冯华两位老专家判定,殿试卷的纸张、绫子、文字、钤记等都是明代原物。1991年,山东省文物判定委员会将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2008年6月,该卷入选国务院宣布的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状元卷在民间撒播400余年,履历崎岖,入馆时折页断裂,封壳、绫布破碎,有水迹、污渍,折痕部位污染尤为显著。针对该状元卷,青州博物馆先后举行了本体珍爱、数字化珍爱和预防性珍爱。
展陈在青州博物馆内的赵秉忠状元卷。(资料图)青州博物馆供图
中新社记者:这份状元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是何身份?在试卷中表达了哪些看法和头脑?
王丽媛:状元卷共分前后两部门。前一部门是作者赵秉忠及其上三代简历,这一部门是被密封的,密封处盖有“弥封关防”四字长印。后一部门为正文,是赵秉忠针对万历二十六年殿试天子提出的问题“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做出的答卷。全文共2460字,无一错漏。
赵秉忠是明代青州郑母人。其父赵禧曾任山西文水县丞,赠礼部右侍郎。赵秉忠历任翰林院修撰、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醒目为官治政之道,善于书法篆刻。状元卷全文用馆阁体,工致无错。
针对万历天子出的问题“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文中提出了实政说与实心说。对“实政”,赵秉忠提出要“立纪纲,饬法度”;对“实心”,则提出要“振怠情,励精明”。他还给天子指明晰“实心以任人,而人不敢轻易以应我,实心以图政,而政不致情窳而不举”,实心和实政是并举的。他的作答言语中肯,剖析了那时的社会矛盾,并针对时弊提出一系列改造建议,反映了他治国安邦的才略。
赵秉忠从政后,为官有道,清正英明,多次获得天子褒奖,很快便官至礼部侍郎。后因政见差异,遭垄断朝政的太监魏忠贤忌恨,被罢官回籍,怨愤而死。
中新社记者:明代赵秉忠状元卷体现了中国古代怎样的考试选才制度?
王丽媛:赵秉忠状元卷是中国科举考试制度最直接的实证,也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明代及明代之前的唯逐一份状元卷真迹。中国的科举制度是朝廷选贤任能的考试制度,自隋确立,生长至明代已经异常成熟,形成了规范完整的系统。
从状元卷可以看到科举考试是一场看中能力学识,而不是身世的考试。赵秉忠在他的简历中写到他的曾祖、祖父皆不仕,父亲也仅仅做到山西文水县丞,但他仍然可以通过层层选拔,依赖自己的学识夺得状元,获得进入仕途的时机。
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生长到明代,流程系统已相当完整,分公然考录、分级考取、定期举行等类型。科举考试是层层选拔,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院试之前还要加入县试、府试,划分取得童生、举人、贡士、进士。明清两代,乡试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垣;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时间在乡试次年春季,故又称春闱。殿试在会试后同年举行,进士又按成就名次倾轧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身世,三甲赐同进士身世。
青海公安举办警营开放日
根据这样的考试流程来看,赵秉忠15岁加入县试,18岁加入府试,21岁加入院试,24岁加入乡试,25岁加入会试、殿试,历经十年的时间取得状元。
状元卷也体现了科举选才一定的公正性。前三折赵秉忠及其上三代的简历是被密封的,在状元卷上还可以看到这条密封线的弥封留下的痕迹。同时在这条密封线上还盖有“弥封关防”的印章。
最终的殿试由天子亲自出题,考生撰写策论。状元卷最后印制了9位读卷官的官职、姓名和1位印卷官的官职、姓名,既为防止泛起舞弊徇私,也是责任到人、分工明确的体现。殿试试卷首先由读卷官审读后确定出前三甲人选,再交由天子作最后的评判,选出的前十名交由天子最终决断录取的名次。
殿试卷属于宫廷档案,历朝历代的殿试卷都保留于皇宫之内,理应不会流散到民间。这也成为此状元卷能够撒播至今的未解之谜。
游客在中国科举博物馆内旅行考舍。(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中新社记者:这份试卷真迹是否曾在外洋展出,外国民众或业内专家对它有何评价?
王丽媛:赵秉忠状元卷接受过许多外国观众旅行。外国观众一是赞叹于书法的工致、认真;二是赞叹状元卷居然能云云完整保留至今。
状元卷存在的意义在于它是撒播至今的实物资料,可以与历史文献纪录互证。
首先,可以对科举制度的规范性制式有所领会。前三折需要写作者的简历、上三代的情形、念书情形。正文书体的要求,尤其是自明代以来要按划定的台阁体誊写。最后是读卷官、印卷官等人的信息。
行文的撰写也有规范性要求。所有的臣字都用小一号字体,所有的天子称谓都是顶头誊写,这也是君臣之礼的要求。
其次是可以领会到中国科举制度的相对公正性。作者的相关信息都是被弥封的,在评出最终效果之前并不知道状元是谁。
民众近距离旅行状元卷。(资料图) 青州博物馆供图
中新社记者: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的文官制度有什么影响?在官员选拔方面,中西方若何互鉴?
王丽媛:中国的选拔官员制度履历了世卿世禄制、战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等生长阶段。
世卿世禄制自夏商周时期最先执行,也就是世袭制,官员由王任命,官职可以世代相袭。战功爵制则始于秦商鞅变法,按战功巨细来授予爵位和官职。但在那时,战功并不是唯一的审核方式,还并存了游说制,用自我举荐的方式获得君主信托也可为官,另有招贤制、荫袭制等,这些制度的决议权掌握在君主手中。
察举制最先接纳科目考察的形式,到了九品中正制,品级评定尺度进一步细化为九个品级,但在现实操作历程中,认真举士的中正官险些全由士族权门垄断,泛起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征象,因此仍然是上层阶级的工具。
直到隋代科举制的确立,才最先打破阶级的差距,可以更普遍地吸收人才。生长至明代,科举制度已相当完善,考法和考试规则也更为严密。
中国的科举制度最早由前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先容到西方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从1570年到1870年的300年间,西方国家仅英文出书的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书籍即达70多种。西方在执行文官制度之前,执行的恩赐制、世袭制与中国隋代之前的制度类似,坏处许多,阻碍了政治制度的生长,以是在领会到中国科举制度后也予以吸纳。1870年,英国文官选拔制度经由15年的准备,正式确立实行,并确立了“公然考试,择优任命”的原则。这是西方文官制度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基本的原则。
而在中国清代,科举制却一步步走向消亡。现在中国所执行的公务员制度又是在一定水平上吸收西方文官制度的内容而形成,好比规范的任命、审核、提升、赏罚制度等。(完)
受访者简介:
王丽媛。受访者供图
王丽媛,青州市博物馆展览部主任、副研究馆员。2010年结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史专业研究生,耐久从事艺术史研究、陈列策展事情。曾在《中国文物报》《文物天地》《东方考古》《海岱学刊》等专业期刊揭晓文章十余篇,介入编写《山东青州傅家庄北齐线描绘像石》《山东馆藏文物精品大系—绘画卷》《山东馆藏文物精品大系—玉器卷》《青州文物志》等书籍。
【编辑:曹子健】
原创文章,作者:APP软件开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keyapp.com/archives/92131.html